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,而不是情绪消耗。像撒渔网似的广交朋友,往往事与愿违,钱花出去了,人情没捞着,还可能落一堆闲话。
第一,人的社交带宽是有限的
一顿饭撑死也就两三个钟头,你能凭着这短短时间,跟十八个人都处成掏心窝子的关系吗?显然不能,这比让老母鸡下鸭蛋还不现实。心理学里有个“邓巴数字”,说人这一辈子,能稳稳当当维系住的关系,顶多也就一百五十人,可真正能坐下来聊心里话、遇事能搭把手的,撑死了也就五到十个。
你把一群圈子不同、心思各异的人硬凑在一张桌子上,看着杯盏交错挺热闹,实则每个人都成了你社交账本上的“亏空”——你得记着谁爱喝白酒、谁只喝啤酒,下次见面还得寒暄“上次饭吃得咋样”,费尽心思想维护这些轻飘飘的关系,可真要遇事了,想找个人帮忙,人家说不定早把你忘了,顶多客气一句“我再想想办法”,最后啥也指望不上。
村里的王媒婆以前就爱干这事儿,总把三教九流的人往一块儿凑,今天组织个“相亲宴”,明天搞个“人脉会”,以为认识的人多了,路子就宽了。可等她儿子结婚要借车,问了一圈,没一个人肯借,都说“车刚保养完,不敢开”“家里有事要用”。她后来才明白,那些酒桌上称兄道弟的,不过是图口饭吃,真要动真格的,没一个靠谱。
第二,大群体聚餐会暴露人性中的“比较心”
你选了人均三百的日料店,心里琢磨着“得拿出诚意,别让人觉得我小气”,可在旁人眼里,这事儿就变了味。有人会觉得“他不就是升个职吗,至于这么显摆?”,有人会暗戳戳算“人均三百,二十个人就是六千,这钱够我家半个月生活费了,他这是故意设门槛,显自己能耐”。
同事心里犯嘀咕,怀疑你是不是想靠这顿饭拉拢人心,以后在老板面前邀功;老同学嘴上开玩笑“下次你得请更好的”,心里其实别扭,觉得吃了你的饭,以后见面矮你一截——说到底,是他们心里觉得不自在,吃了你的嘴软,可又不想欠你的人情,总觉得这饭里藏着“要回报”的钩子。
尤其在单位里,你请的人越多,越容易勾起旁人的戒备心。他们会琢磨:“你今天请二十个人吃饭,明天保不齐就跟老板说‘我跟同事关系好,能带动大家干活’,这不是抢功吗?”本来挺简单的庆祝,最后反倒成了别人眼里的“小算盘”,多不值当。
我以前有个同事,升了主管后请全部门吃饭,选了家挺高档的餐厅。结果饭后有人跟老板告状,说“他这是拉拢人心,想把部门变成自己的小圈子”,老板虽没说啥,但后来有个重要项目,还是交给了另一个没请过客的同事。你看,本想讨个好,反倒惹了麻烦。
第三,社交质量取决于“精准度”,而非“规模”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女儿的毕业作品是我的判决 结婚三年不同房,离婚后她显怀了 大一开学日,校花学姐超治愈 我天生坏种,养姐却非要招惹我 华夏英雄谱 惊鸿影落无人归 他已不在海的那边 极品纨绔:我真不想当皇帝 我,气运之子,反派系统什么鬼? 流光倒影似烟火 誓言过期于破晓 月光照雪落 再遇初恋后,傅总每天都想父凭女贵 游戏入侵:您的滴滴代打已上号 全家假货,但是是真大佬 你们不要过来啊 帮养妹还了千万债务后,她却要起诉我 等不到春天 我在道观功德成神 九阴剑仙